治国必先治党,治党务必从严。
过去五年,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市牢牢抓住全面从严治党的主线,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又走过了继往开来、激浊扬清的五年。
——全市正风反腐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破题,驰而不息纠“四风”;巡察、派驻进程不断加快;既挺纪在前,又以德治党……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的路径清晰可见。
——全市紧紧抓住管党治党主体责任“牛鼻子”,推动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以上率下,层层传导压力;加强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建设,强化监督执纪问责……激发出全社会正风反腐的蓬勃力量。
——全市从筑牢思想防线到扎紧制度之笼,从抬高纪律底线到标明道德高线,自上而下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,从注重抓早抓小到把握运用“四种形态”,惩前毖后,着力治病救人……标本兼治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。
五年来,全市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在省纪委、市委的坚强领导下,与党中央同频共振,把坚决惩治腐败、遏制蔓延势头作为工作目标,加强理想信念教育,强化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,坚持有腐必惩、有贪必肃,领导干部不想腐、不能腐、不敢腐的有效机制正逐步形成,全市政治生态得到进一步净化,干部思想状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积极变化,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进展。
高压反腐 狠刹“四风”
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充分发挥
2014年9月1日,市委通报佳县危房改造腐败案,党政纪处分39人,移送司法机关处理10人。2016年5月3日,市纪委通报5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典型案例……每逢有典型案例或重要时间节点,市纪检监察网都点名道姓通报曝光。
市纪委紧盯元旦、春节、国庆节等重要时间节点,2013年以来,全市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179起,党政纪处分941人,公开通报曝光典型问题913起1135人,查处问题和通报曝光数量位居全省前列,所占比重达到全省总数的30%以上。
五年来,我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“全覆盖”“零容忍”的鲜明态度,既严厉查办要案,又快拍“苍蝇”,紧盯“节日腐败”,持之以恒抓作风,不断释放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,在党员干部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。
事急先治标。面对腐败问题的复杂严峻形势,市纪委严格执纪审查,以严惩“一把手”腐败为重点,查办了一批在全市有影响的违纪违法案件,形成并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。
五年来,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7061件,结案6921件,党政纪处分8001人。连续三年在全省执纪审查考评中名列前茅。全市检察机关立案侦查贪污贿赂、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1002人;法院系统审结一审贪污贿赂案件389件、渎职侵权案件85件,腐败蔓延势头得到遏制。
五年来,全市始终牢牢抓住全面从严治党这一重要保障,重拳频出,蹄疾步稳,看似一件件小事的不断规范,改变的是党的作风,净化的是社会风气。广大群众通过“小事小节”见微知著,感受到的是实实在在的作风之变。
以上率下 坚定有力
夯实“两个责任”掷地有声
善禁者,先禁其身而后人。
全面从严治党根子在党委,关键看书记,说千道万是个责任问题,市委领导班子怎么做至关重要。
市委牢牢抓住管党治党“牛鼻子”,把从严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主动担起来、扛在肩,在全省率先制定落实主体责任《意见》,建立领导、清单、报告、传导、巡察等八项机制。市纪委制定落实监督责任《实施意见》,构筑起了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的责任清单、审议反馈、协作配合、述廉述职、约谈问责、创先争优等六项机制,在全省先走一步,夯实“两个责任”,落实全面从严管党治党政治责任。
落实“两个责任”关键看行动,根本在担当。制定和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,常委班子履行党风廉洁建设集体责任清单和班子成员主体责任、共性责任、个性责任清单,管好班子、带好队伍,全市各级党委坚持“书记抓、抓书记”,紧盯领导班子成员这个“关键少数”,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合力。
市纪委创新推行“两个责任”分类硬考核,倒逼责任落实。2013年以来,对8个市直部门党组主体责任考核实施了“一票否决”,对监督责任考核评定为三类、四类的45个纪委(纪检组)主要负责人进行了约谈。
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。几年来全市查处主体责任落实不力问题187个、追究了209人;查处监督责任不力问题35个、追究了56人,问责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。
基层反腐 严惩蝇贪
努力实现“乡村治、百姓安”
蝇贪成群,其害如虎。
市委针对正风反腐的“上热中温下冷”现象,严肃查处发生在基层、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,促进全面从严治党向村一级延伸。
突出问题导向,对群众举报乡村干部腐败问题和侵害群众利益等线索进行大起底,涉农信访量从2013年占全市60%以上下降到2016年占全市37.6%,农村基层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。
建立以县领乡、以乡带村“三级联动”和10个纠风牵头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,狠抓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9项重点工作,落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10项重点任务。规范村级财务管理,建立村组基本存款账户、财务报账审核、财务公开公示、财务审计4项制度,村组财务监管中,立案568件,党政纪处分735人。
维护群众利益,抓住农村集体“三资”管理、土地征收补偿、脱贫攻坚等群众关注的热点,全市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4755件,党政纪处分5385人,移送司法机关处理138人。农村党风廉洁建设走在了全省前列。
实践证明,我市突出问题导向,坚决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,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,拉近了基层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关系。
挺纪在前 抓早抓小
探索“四种形态”治病救人
一手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,一手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。
几年来,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,大胆探索,不断创新,积极践行监督执纪“四种形态”,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,让纪律、规矩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,通过层层设置防线,一级一级地进行阻挡,小病快治、小错即纠成为执纪新理念。
市纪委畅通信访举报渠道,制定《关于规范处置反映党员和领导干部问题线索的意见(试行)》,信访举报线索在持续上升的情况下,2016年首次出现下降,同比下降24.3%。
探索将监督执纪“四种形态”具体化,构建全市抓早抓小工作机制,对苗头性、倾向性问题早发现、早提醒。全市纪检监察机关采取“咬耳扯袖、红脸出汗”提醒教育4111人;给予党政纪轻处分7041人,占处分人数的88%;给予党政纪重处分960人,占处分人数的12%;移送司法机关处理230人。
市县两级纪检监察机关先后216批次通报913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责任追究典型案件,在给予纪律处分时,突出党纪特点,特别突出政治纪律、政治规矩和组织纪律,要求把纪律严起来,把规矩立起来,释放执纪必严、违纪必究的强烈信号,不仅使广大党员敬畏纪律、远离纪律底线,而且促进了纪检监察系统执纪方式的根本转变。
加强纪律性,革命无不胜。市纪委推动党员干部教育经常化,改进警示教育方式,力求查处一案、教育一片、解决一类问题。开展廉洁文化建设,建成党风廉政教育平台,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崇德重礼、遵规守纪,积极营造懂规矩、守纪律的浓厚氛围。
贯彻惩前毖后、治病救人的方针。市纪委积极运用“四种形态”,使咬咬耳朵、扯扯袖子、红红脸、出出汗成为监督工作的常态,让党员干部感到监督约束时时在身边、处处在体现。
严明纪律 紧扎制度笼子
形成反腐倡廉“制度群”
制度反腐才是治本之道。
我市严明党的纪律规矩,保障中省市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。制定了《严肃机构改革工作纪律的通知》《行政审批过错责任追究制度》《精准脱贫工作问责办法》等一系列规定,脱贫攻坚、环境保护、土地监管等方面的失职失责问题立案111件,党政纪处分156人。
筑牢制度“笼子”,规范权力运行是全市源头治腐的又一着力点。严格执行“三廉”制度,对核查发现问题或正在立案调查的8名干部作出不予提名的建议,62名科级以上拟提拔使用干部考试不及格暂缓任用并进行了补考。
推行权利清单制度,55个市直部门梳理行政职权5347项,保留行政职权4458项,推行部门主要领导“四个不直接分管”、关键岗位工作人员轮岗交流等制度,强化廉洁风险防控,形成榆林反腐倡廉“制度群”。
深化“三转”严明纪律
打造过硬纪检监察队伍
“只有深入推进‘三转’,纪检监察机关才能不断落实八项规定精神,增强党的观念、严肃组织纪律,才能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,深入推进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败斗争。”为建设一支忠诚、干净、担当的纪检干部队伍,我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持续深化“转职能、转方式、转作风”。
市纪委参与的议事协调机构由156个精简至9个,一线执纪人数达到75%以上。在全省率先开展了派驻市直部门纪检组改革试点工作,设置了20个派驻纪检组,监督85个单位,市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机构将走向“全覆盖”,县区纪委实现派驻机构“全覆盖”,176个乡镇纪委全部配齐书记、副书记、委员,并组建了53个办案协作区。
严防“灯下黑”,利剑指向“自己人”,全市查处纪检监察干部31人,其中开除党籍、开除公职2人,移送司法机关处理1人。
串起历史的瞬间,更能感知潮涌的指向。五年来,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全市全面从严治党在创新中实践,在实践中创新,全市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纵深推进,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,回应了人民群众期盼,在全社会营造出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。